央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货币已成了现今社会的一种新兴支付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简称CBDC)作为一种法订货币的数字化情势,正逐步引发全球关注。CBDC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和管理的,具有法定地位和价值支持的数字货币。它不但可以提高支付效力,下降交易本钱,还可以增强金融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将探讨央行数字货币的利用场景及其潜伏价值。

CBDC在跨境支付和汇款领域具有广泛的利用前景。传统的跨境支付方式常常遭到汇率波动、手续费高昂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跨境交易效力低下且本钱高昂。而CBDC作为法订货币的数字化情势,可以实时、低本钱的进行跨境支付,从而提高国际金融交易的效力和便利性。CBDC还可以下降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的风险,有助于保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CBDC在零售支付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移动支付、电子钱包等技术的普及,愈来愈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和使用数字支付方式。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隐私泄漏、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CBDC作为法订货币的数字化情势,可以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同时提高支付效力,下降交易本钱。例如,CBDC可以实现无现金、无卡的支付环境,使得消费者可以在任什么时候间、任何地点完成购物、缴费等平常交易。

再次,CBDC在金融普惠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不足等缘由,大量人口没法享遭到现代金融服务,如贷款、保险等。而CBDC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手段,实现金融产品的自动化发放和管理,从而下降金融服务的门坎,提高金融普惠水平。CBDC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监管金融市场,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CBDC在应对金融科技挑战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等。CBDC作为法订货币的数字化情势,可以帮助金融机构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提高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CBDC还可以增进金融监管的创新,实现对金融科技的精准、高效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法订货币情势,具有广泛的利用场景和潜伏价值。通过实现支付效力、下降本钱、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目标,CBDC有望为金融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可延续发展

交易额突破600亿 央行数字货币支付工具全面应用近了

数字人民币具有与银行账户松耦合、支付即结算、低成本等特性,可满足用户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别、多形态的差异化需求,避免因“数字鸿沟”带来的使用障碍。预计数字人民币将来的应用场景将全面超过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

移动支付已成为日常消费的重要方式。但当前的支付工具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可能存在市场分割、隐私泄露等风险。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为公众提供可信、安全的支付手段,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时维护支付体系稳定。

交易额已接近620亿元

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

据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晓宇介绍,2019年底人民银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场景中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2020年11月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和大连也加入试点城市中。

今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显示,截至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金额约345亿元。截至10月,已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1.4亿个,企业钱包1000万个,累计交易笔数达到1.5亿笔,交易额接近620亿元。目前,有155万商户支持数字人民币钱包,涵盖公共事业、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和政务等各个方面。同时,工、农、中、建、交和邮储六家国有银行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两家民营银行,已研发出包括纸质卡、可视卡、指纹卡、耳机壳、手表、手环、手套等在内的多种硬钱包载体,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两家电信运营商也上线各自的数字人民币钱包。

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介绍,央行下一步将根据试点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和使用。一是参考现金和银行账户管理思路,建立适合数字人民币的管理模式;二是继续提升结算效率、隐私保护、防伪等功能;三是推动数字人民币与现有电子支付工具间的交互,实现安全与便捷的统一;四是完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提升数字人民币的普惠性和可得性。

有利于保护信息安全

移动支付在全球发展迅速。近年来,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得以更大普及。公开资料显示,去年,中国移动支付金额同比增长近25%,普及率已达86%,在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时有力支持了抗疫工作。

易纲说,当前电子支付工具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可能存在市场分割、隐私泄露等风险,CBDC使得央行可以在数字经济时代继续为公众提供可信安全的支付手段。人民银行从2014年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在2016年搭建了中国第一代央行数字货币原型,同时提出M0定位、双层运营体系、可控匿名等基本特征。

2017年起,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互联网公司等合作,共同进行数字人民币研发。

2019年开始试点。

央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

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工具存在区别。刘晓宇认为,首先两者的法律属性不同。数字人民币是国家法定货币,是安全等级最高的资产,而微信、支付宝仅是法定货币的支付工具;二是支付方式不同,数字人民币具有价值特征,可在不依赖银行账户的前提下进行价值转移,并支持离线交易,具有“支付即结算”的特性,而微信、支付宝则必须依赖于绑定的银行账户及网络状态,方可支付;三是在是否支持匿名支付方面,数字人民币支持可控匿名,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及用户信息安全,而微信、支付宝无法真正实现匿名支付。

刘晓宇说,在支付场景方面,数字人民币兼顾线上和线下,涵盖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交通、政务缴费、税收征缴、补贴发放等领域。将来数字人民币全面推广后,包括理财、信用卡、生活缴费等支付场景,数字人民币均可全面覆盖。

除此之外,数字人民币具有与银行账户松耦合、支付即结算、低成本等特性,未开立银行账户的公众也可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享受基础金融服务。同时,数字人民币钱包设计便于线上线下全场景应用,满足用户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别、多形态的差异化需求,避免因“数字鸿沟”带来的使用障碍。预计数字人民币将来的应用场景将全面超过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

与比特币有根本不同

最近屡被提及的比特币,与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有着根本不同。

据中央 财经 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介绍,中美洲的小国家萨尔瓦多之前通过立法,将比特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但比特币等虚拟币并不是货币,而是基于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加密数字代币”,与以国家信用背书的“央行数字货币”有着根本的不同。而比特币的交易对一国的法定货币形成挑战。

刘晓宇说,比特币是一种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以P2P形式产生的虚拟货币。与大多数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是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即所谓的“挖矿”。比特币的总数量有限,具有稀缺性,该货币系统总数量为2100万个,并且从技术上保证无法再增加。

黄震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采用区块链和加密技术,宣称“去中心化”“完全匿名”,但存在缺乏价值支撑、价格波动剧烈、交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巨大等限制,导致其难以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发挥货币职能。当前全球众多国家正一边围堵打压比特币等基于区块链的加密数字代币,一边加快研究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央行数字货币。

据易纲介绍,目前,11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上开展了CBDC相关工作。对中国而言,研发数字人民币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要,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货币和支付体系运行效率。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比特币等不法交易果断出手。黄震说,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要求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 社会 领域传递。

其实,早在2017年,我国就开始打击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据刘晓宇介绍,2017年9月,人民银行等7部门在《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中强调,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上述公告将比特币、以太币等定性为“虚拟货币”;并指出“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强制性等“货币”属性,排除了“虚拟货币”作为“货币”的法律属性。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涪陵区等21个市辖区)、海南、大连、厦门、青岛、深圳、石家庄、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合肥、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西安、乌鲁木齐、苏州、威海和河北雄安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28个省市(区域)。

其实伴随着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不断发展,“数字人民币"这一概念逐渐取代了之前发布的“DC/EP”,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前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也曾经发文称,这种改变是为了避免误以为央行将推出数字货币,是在人民币之外—套新的货币体系。

数字人民币(E-CNY),又称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缩写:DC/EP),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硬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支持可控匿名。

数字人民币的概念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另外一个点是和纸钞和硬币等价,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M0,也就是流通中的现钞和硬币。 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将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并存,主要用于满足公众对数字形态现金的需求,助力普惠金融。

2019年年末,数字人民币开始试点,包括十个城市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景。部分城市还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绿色出行、低碳红包等使用场景。

2021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了数字人民币白皮书。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也请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理性看待投资,切实提高风险意识。

为您推荐